“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秦宣夫
南京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可追溯至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和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晚清李瑞清主持的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首次开设的新型高等艺术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南师美院历经百余年发展,名师云集、人才辈出。李瑞清、李叔同、萧俊贤、高剑父、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潘玉良、颜文樑、庞薰琹、傅抱石、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黄显之、杨建侯、徐明华、尉天池、吴为山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他们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同时也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佳作,为学校美育工作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为弘扬中国美术教育优良办学传统,展现美术教育百廿发展脉络,推动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创办以来历届名家大师优秀作品、授课笔记、文物史料等进行收集整理,拟将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美术教育艺术作品展。
秦宣夫 简介
秦宣夫(1906-1998),原名秦善鋆,广西桂林人,我国20世纪著名西方美术史家、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和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从教50多年,广受学生和同事尊敬。
秦先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0至1934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同时在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卢佛尔学校学习西方美术史,遍访欧洲各地,广览西方各时期艺术作品,是我国早期留学生当中既专门学习油画又专门学习西方美术史的不可多得的美术通才。他历任国立北平艺专、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73年—1983年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辞海》编委、南京市政协常委。
秦宣夫在法国深入研究了西方美术史,在欧洲认真地进行了艺术考察。回国后他在各艺术院校除教授油画外,一直担任《西洋美术史》教学工作,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徐悲鸿先生曾赞誉说:“宣夫先生固以画名世,但彼尤为吾国卓绝之西洋美术史家。”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发表过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与评论,如《巴黎中国画展》(1933年与李健吾先生合作)、《读<我们怎样看中国画>》(1934年)、《关于文西之最后晚餐》(1936年)、《我们需要西洋画吗》(1937年)等。秦教授几十年来讲授《西方美术史》课程,由于其艺术理论基础深厚、美学知识渊博、广征博引、见解独到,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晚年积多年讲稿反复修订成《西洋美术史》讲义。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秦宣夫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家吴甲丰先生曾说过:“我看到过他编写的西方美术通史讲稿,洋洋数十万言,资料丰富而精确,论述有独到的见解可惜至今无法出版。”(《对西方艺术再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家、评论家邵大箴先生认为:“秦宣夫先生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领域很有建树……他深谙中外美术史,又从事艺术实践,他的文章言之有物,视野广阔,在学术上具有国际水平,有很高的史料与理论价值,对当前中国的学者和美术家以及普通大众,均十分有启发和教益。”秦宣夫1963年起担任《辞海》编委,主持外国美术史辞目的编撰工作,历时16载定稿出版,为后人研究西方美术史提供了准确的参考资料。
秦宣夫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艺术秉持着“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的信条,勇于突破自我,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描绘大自然的绘画作品。留法期间创作的作品《卡邦齐夫人像》《宫女》《快乐的旋转》先后入选春季沙龙和独立沙龙,1942年油画《母教》获第三届全国美展二等奖,2016年中央美院举办秦宣夫诞辰110周年展览时就以“快乐的旋转”为标题。鉴于其在清华大学、法国留学以及欧洲考察构建了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具备渊博的美学修养以及熟练的经营技巧,徐悲鸿先生赞誉他的画为“学者之画”,傳抱石先生誉其为“先读鸿篇而后吾而精者也”、“才华四射,独具典型,知非先生不能也”。秦先生早期的画风受欧洲古典绘画的影响:朴实、严谨,显示其坚实的造型功力,许多画又渗入了印象派的画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满怀激情描绘新生活,与当时十分流行的银灰色调的俄罗斯画风不同,采用印象派的一些技法,以强烈的激情、奔放的笔调、明亮的色彩营造出浪漫、潇洒、雄浑的美感。改革开放以后,则以其深厚的西方绘画的艺术功力,融印象派和中国绘画写意手法于一体,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独特绘画风格,色彩明快、绚丽,笔调潇洒、豪放,笔随心至,画随神出,迈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秦宣夫的艺术极具魅力,以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称誉画坛。其大量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收藏。秦先生一生对美术史论的杰出研究、对中国油画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和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名家评论
徐悲鸿:
“宣夫先生固以画名世,但彼尤为吾国卓绝之西洋美术史家。彼理想既高,故不能如明星者之一得自满,恒考虑体式、重视格律。彼留学欧洲时已以《木兽戏》(即《快乐的旋转》)一幅显名于法国也。返国复遭逢丧乱、作画不辍。抗战期中曾写日人暴行《拷打》。耻其不若 Riberra,画成两年后毁去,此其律己之严,为何如者。又写《母教》作风简雅。其《食为天》《捡谷稗》等大作皆为美国爱好艺术者购去,在吾国艺术界则为损失无疑也。又写静物,亦出新意,不同欧洲寻常章法。如《玉兰》生动活泼,可称创格。至所写人像尤有精诣。”
——摘自徐悲鸿《秦宣夫画展》
林风眠:
“宣夫天赋予他光与色的融洽,在他的画面上,有印象派大师们可爱的色调,更又深刻地渗入了新古典主义的含蓄伟大的线条,这种尝试的创作,新鲜动人,他这种对新艺术研究的态度,是值得重视的。宣夫作画,给我以无穷的恬静,更带来无限的希望,他的创作,能破除旧的形式,画面上表现出生动、光辉、温柔的情绪,使痛苦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温暖,他的画能给人以爱情的抚摩、同情的安慰。”
——摘自林风眠《新艺术与宣夫的画》
傅抱石:
“先生精西画,于美术历史之迥变,尤具会心。曾执教国立艺专,凡得于讲坛者,莫不折服高论,念念未忘,以予论,亦先读鸿篇而后画而精者也。年来有共事之雅,往往于讲舍获睹君制,成为示范诸生,索及签署,茫然如余,亦流连久之,才华四射,独具典型,知非先生不能也。”
——摘自傅抱石《秦宣夫先生画展小言》
吕斯百:
“大凡东方民族,尤其中国人,大都富于哲理的与朴质抒情的情绪,所以在宣夫先生作品之中,很能体味西欧类似作风的映像,尤其是荷兰、西班牙、法国印象派的作风,他能消化融体,而不显痕迹……中国提倡新的艺术教育,不过二三十年,近二十年方有少数人研究油画,然而不免经多年的沉寂。原因是需要许多艺术家奋起斗争,勇敢而虚心地努力于作品的创造。现在光明的时代来临,在现代画坛上,油画界亦可以自豪,秦宣夫先生,就是一位可钦佩的画家。”
——摘自吕斯百《谈谈秦宣夫先生的艺术》
艾中信:
“在前辈中兼攻理论的油画家不多。秦宣夫所作油画不算多,却常常含着‘哲理’似的。如《母教》即是。他用委婉的笔致,轻描淡抹,柔中见刚。看了《母教》,使我联想起,拉斐尔前派的某些好作品。我并不是说秦宣夫是拉斐尔前派的追随者,我的感想是提出绘画的道德教育作用,今天仍有意义。当然,内容是大不相同的,但这样的画派值得提倡。”
——摘自艾中信《油画风采谈》
常沙娜:
“是那个年代和祖国的艺术事业,把当年留学法国的学子们再次聚集在抗战的大后方。尽管都处在战争非常时期的动乱环境中,但他们不畏艰苦。在简单地安置了家室之后,面对清苦的生活还不忘共用一间画室,相互鼓励、关心着,继续坚持艺术习作和创作。他们经常摆些静物或请来当地农民来画,或画家人肖像,也进行反映抗日战争的创作。他们都以锲而不舍的乐观精神和创作热情,不间断地作画,反映了时代的生活,创作了一批抒发各自内心世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绘画作品”
——摘自常沙娜《记忆中的秦宣夫伯伯和凤凰山的艺术家们》
邵大箴:
“凡是听过秦先生美术史课程的人,莫不为他对历史的深刻调查,对艺术之精辟分析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充沛热情所感染。正因为秦宣夫为人真诚,学养丰厚,他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就是‘率真高雅,挚朴自然’。这种作风贯率于他的一生创作之中,虽然前期较为写实严谨,后期较为写意简约。秦宣夫先生是一位热情拥抱现实,热爱人生的艺术家,他擅长人物,也有创作大幅主题画的愿望,在这方面也做过多次有益的尝试,但他的艺术天赋和才能却主要表现在对平凡人物和事物的描绘上。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在看似平凡的物象中发现美,并从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感情,这是他的天赋。”
——摘自邵大箴《抱住自然,搂定自然——秦宣夫的艺术》
范景中:
“秦宣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史家。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创作和美术史理论研究,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秦先生百年以后,他的家属将他不同时期的论文和著作收集、整理、编辑成《秦宣夫文集》。该文集集中反映了秦先生学术上的成就,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平。文集中所收录的《巴黎中国绘画展览》一文,可以说是我国美术批评史上的经典文章。而《西洋绘画史讲文》虽然过去未曾出版,却一直流传在国内同行学者之中,受到广泛好评……另外,文集中所收录的一些我国著名艺术家和学者如徐悲鸿、宗白华、林风眠、吕斯百等评论秦先生的艺术与学术成就的文章也很珍贵,对于后人了解和研究秦先生的绘画和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做了一件很有价值和很有必要的事情。”
——摘自范景中《秦宣夫文集题跋》
秦宣夫年表
1906年
5月27日,生于广西桂林。原名秦善鋆。自小喜爱绘画,小学时即有绘画在济南制锦市小学画展中展出。
1919年 13岁
小学毕业,考入山东省第一中学。热衷于话剧演出宣传,从事化妆、舞台美术布景工作。和几个同学创办《美术研究会》,开过两次展览会,有其作品展出。
1922-1925年 16—19岁
转学至南开中学就读初三及高中,读完高二即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在南开中学继续热衷绘画,组办美术研究会,办画展,其本人画作参加展览。
1925—1929年 19—23岁
在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学习了《欧洲文学史》、《欧洲美术史》、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赵元任先生《音乐欣赏》等课程。
1930年 24岁
乘法国邮轮到马赛转巴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素描班。画了大量雕塑、人体、肖像作品。
1931年—1934年 25—28岁
在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法国美术学院院士、院长)工作室学油画,同时在卢浮学校和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学习外国美术史。1932年1月,与同学李健吾先生同赴伦敦,参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主办的“法兰西艺术1200-1900大展览会”。
1933年 27岁
油画《卡邦齐夫人像》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展览结束后该画为卡邦齐夫人收藏。4月,“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常书鸿任主持,秦宣夫为出版股负责人。5月,徐悲鸿先生受“华法教育会”主席李石曾委派在巴黎举办“中国绘画展览会”。会后秦宣夫与李健吾合写《巴黎中国绘画展览》一文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
1934年 28岁
5月,油画《宫女》、《快乐的旋转》在法国独立沙龙展出。7月赴意大利、德国、波兰、苏联多地考察学习。同年9月回到北平。10月,撰文《读<我们怎样看中国画>》发表于天津《大公报·艺术周刊》。
1934年—1936年 28—30岁
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专任教员,教授素描、西洋美术史,兼任清华大学西语系讲师,教授法语及艺术欣赏。为《大公报·艺术周刊》撰写文章及翻译文章。1936年11月与李家珍小姐(北平艺专毕业,李鸿章曾孙女)结婚。继司徒乔先生之后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至1937年“七七事变”止。
1937年 31岁
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第二次美术展览会。会议期间秦宣夫发表《我们需要西洋画吗?》入选《教育部第二次美术展览会专刊》,备受该刊主编、美术史学家、国立艺专校长滕固先生赞赏。
1938-1941年 32—35岁
国立北平艺专、清华大学撤离北平南迁,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湖南沅陵。1938年秋起,秦宣夫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专任教员(教授素描、美术史、法文)。
1941年 35岁
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专门委员。1941年元旦在成都举办吴作人、唐一禾、吕霞光、黄显之、吕斯百、秦宜夫、李瑞年、王临乙八人绘画展。1941年5月,“中国美术会”成立于重庆,秦宣夫任理事。7月开始在重庆教育学院教授美术史。
1942—1944年 36—38岁
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西画科主任(陈之佛任校长,傅抱石任中画科主任)。1942年12月,油画《母教》参加第三届中华民国全国美展并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44—1949年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教授油画及西洋美术史。
1945年 39岁
12月,在重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80余件,徐悲鸿先生为画展作序,画展受到广泛好评。重庆《大公报》出专刊,徐悲鸿、林风眠、汪日章、吕斯百、宗白华等撰文予以高度评价。
1946年 40岁
1月,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成立,秦宣夫为主席团成员,任协会理事。9月赴成都、青城山、峨眉山写生,创作油画《灌县索桥》、《二郎庙》等大量作品。随后由重庆到南京。12月在南京文化会堂举办徐悲鸿、陈之佛、傅抱石、吕斯百、秦宣夫美术作品联展。
1949年 43岁
南京解放。不久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秦先生继续在该校任教授。
1951年 45岁
6月,任南京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油画《新中国的未来远景》展出,展后为共青团南京市委收藏。
1952年 46岁
国内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中央大学美术、音乐两系成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组成部分。秦宣夫继续在该校任教授,后任美术系系主任。教授油画、素描、西洋美术史。
1953年 47岁
赴江苏农村深入生活,创作油画《采莲图》、素描《少女》、水彩画《宅院小景》等。油画《小青岛》入选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美展。
1955年 49岁
油画《采莲图》入选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美展。
1956年 50岁
10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备委员会委员。油画《雨花台之春》入选赴国外展览,后为雨花台烈士陈列馆收藏。油画《庆祝国庆》入选江苏省第一届美展,获二等奖,后为江苏美术馆收藏。
1959年 53岁
参加创作大型系列油画《空军史话》,为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 57岁
赴上海参加《辞海》修订工作,以后又于1973年、1975年、1978年共四次参加修订工作。任《辞海》编委,负责外国美术史部分辞目的撰写与修订。《辞海》修订本于1979年出版。4月至6月赴杭州、绍兴、富春江写生和创作。创作油画《花港观鱼》等60余幅作品及大量水彩、素描。12月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
1973年 67岁
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
1979年 73岁
出席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三次全国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常委。
1980年 74岁
当选为江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 77岁
《西洋美术史》修订稿完成。
1984年 78岁
赴家乡桂林绘画两个月,创作大量风景水彩画,探索新的绘画形式“独幅版面”,作品有《五老峰》、《九寨沟》等;油画《拼搏》等完成。
1985年 79岁
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第三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70幅,其中100幅为1979年以后的新作。
1987年 81岁
11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成立,秦宣夫任副理事长。
1988年 82岁
与妻子李家珍赴美探亲。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第四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40余幅。11月,独幅版画《风景》入选南斯拉夫举办的“中国江苏传统绘画展览”。
1996年 90岁
9月,江苏省教委、省文联、省文化厅、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贺秦宣夫先生九十华诞”庆祝会,并在南师大举办第五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51幅。赠款南师大美术学院,设立秦宣夫艺术基金会。
1998年 92岁
1月11日,秦宣夫先生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参考资料:
[1]秦宣夫著:《秦宣夫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秦宣夫著:《快乐的旋转:秦宣夫诞辰110周年专题》,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
[3]秦志云,邱中义编:《秦宣夫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4]吉春阳著:《秦宣夫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5]中国美术馆编:《秦宣夫:怀抱自然》画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