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百廿 再铸辉煌——“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美术教育艺术作品展纪实
“钟山苍润,扬子滔滔,百廿征程,含英咀华。”——题记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美术教育艺术作品展已于7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完美落幕。回顾此次展览我们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以及校内外各方的大力支持,收获了来自大师名家及家属们、离退休教师们的鼎力相助。光前期准备就长达十个月之久,展览过程繁杂琐细,从邀请函、海报的制作,到视频宣传片、展览图录、展览现场的布置等等,每一个细小环节的背后都是团队成员付出巨量时间与精力、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们将用纪实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一场跨越南京、北京的大协作
2021年5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回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做“为时代造像”讲座,他提到:“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那些不可视的——写在书本里、口口相传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精神,展示出来,让每一个雕塑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它从古至今像黄河和长江一样,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直至奔向人类文明的大海,最后融汇在一起。”这一番话引发了南师美院对于校庆献礼的新思路。我们决定以各个时期南师美院的师生作品,作为时代坐标,将南师与美院百廿年的历史,如江河瀑布一般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美术馆是这一艺术构想最好的呈现场所,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收藏最丰富的单位,在全国文化艺术界、社会生活和大众美育中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在这最高的国家美术殿堂呈现南师大百廿年风采,这一点颇费人思量。
2021年8月,在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之下,美院成立了此次展览工作小组,研究展览名称、理念、宗旨、主题、内容。大家对参展艺术家和展览作品进行初步梳理,至2022年1月下旬基本完成前期策划过程,经过初稿拟定、初稿修订,工作组最终制定了展览策划草案。至此,一段关于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波澜壮阔的尘封记忆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
南师大的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我们也希望此次展览能传达此等精神。将展览命名为‘笃学致美’正是为了向先贤大师们对待艺术的‘笃学’精神致敬,也为后来者树立积极信念,勉励他们笃学不怠,不断提升,延续学院美术教育历史的光辉脉络,最终达致‘大美’境界。
展览筹备
2022年1月-6月,南师美院就校庆展具体事务进行分工与统筹安排,定期召开展览筹备工作会议,及时跟进各项工作,并向校方汇报筹备进度,听取指导与反馈意见。
1月20日,美院正式成立学术组、设计组、展览展陈组、会务联络组、宣传组等工作小组,确定组员及负责人,以及展览总策划与协调人员。
1月27日,邀请校庆办主任及美院退休教师代表,就展览形式与内容等问题进行商讨。
2月11日,赴北京与中国美术馆馆方商讨校庆展事宜。
3月,筹备展览研讨会与开幕式方案;起草展陈文字稿;与中国美术馆商定借展作品。
3月29日,与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视频会议,商讨展陈设计、文字内容、流程方案、作品运输、展览宣传等。
4月,校庆展纪念册出版,完成大师名家、离退休教师及在职教师作品及文献史料收集,作品统一装裱和拍摄。
4月初,艺术名师系列的微推广,配合120周年展览开始陆续推出直至7月12日展览结束。
5月,设计宣传海报,制作邀请函、展签、展览画册等物料,拍摄制作宣传片。
6月,修订展览文字与设计稿,筹备开幕式与恳谈会等相关活动。
作品规划与征集
作品收集是展览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封院长带领工作团队走访大师名家及家属们,并与部分离退休教师深入交谈,收集大量有文献价值的借展作品,以及老一辈教师们的课徒稿、写生稿、历史文件材料、编著教材、历史影像、退休教师代表口述录像及文字整理等史料,希望以多方位、立体化的方式梳理和展现南师美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工艺美术与设计教育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展陈除上述来源外还有来自于中国美术馆的典藏作品以及我们在职教师们的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