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夫艺术展活动纪实文件          

秦宣夫艺术展开幕式    秦宣夫艺术展捐赠画目录及介绍 秦宣夫大事年表及后续纪念活动

(一).    《抱扑自然-秦宣夫艺术展》开幕式发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    

IMG_0546.JPG

    尊敬的常沙娜先生,邵大箴先生,尊敬的秦宣夫先生群体亲属,各位来宾朋友,今天正是北京春暖花开的好日子,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一起办的。秦宣夫先生艺术回顾展,还包括秦宣夫艺术基金会一起办的,秦宣夫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我想我们美术界许多同志们,都特别期待着这个展览。也为这个展览今天能够隆重开幕而高兴,因为这是对秦宣夫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在新的文化条件下,思考老一辈艺术家,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的最好的机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代艺术家走出国门走向西方,通过研究西方艺术回到国内,在教学、创作、著述等方面,呕心沥血、培养人才,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特别是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秦宣夫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从1930年开始,秦先生赴法国留学。而在此之前,他就是二十世纪早期,在那样的一个动荡的条件下,但是有着十分充盈天赋的一代人才。他最初学习的是语言,在清华大学学习外语。但是他从小就有绘画的天赋,就热爱绘画。以至于从青年时代到大学时代,都不断的进行创作。所以,他在三十年代初到巴黎求学的时候,我想他已经具备了两种知识的准备。一种是绘画知识的准备,一种是综合的学业,包括他的语言的天赋。所以秦宣夫到了巴黎之后,一方面既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油画、学绘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自己又到卢浮宫学院,到巴黎大学去研修艺术史。所以这样一种学习的选择,我觉得一方面体现了秦先生的艺术的理想,但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适应了后来中国对艺术和学术的需要。也就是说,他这种自然的选择,对艺术热爱的选择,和我们中国的文化二十世纪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而他也正是这样长期实践。

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的作品就赢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当时的好评。比如说,他的非常重要的作品《快乐的旋转》、《宫女》这些油画,都参加了当时的法国春季沙龙、独立沙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只是作为留学生身份的他的创作,能够获得好评,能够参加法国的社会美术活动,而且在当年,法国的沙龙艺术展,就代表了相当的规格,而且在法国得到传播。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留学生为中国艺术争了气,赢得了光荣。也是中国画家,当时参加巴黎画展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声音和历史性的记录。当然留学是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所以秦先生留学回国之后,他就投身在,对中国美术,中国美术教育及其奔走奉献的旅程之中。在重庆时代,他和一大批艺术家在那里,可以说很好的进行了研究。他更是在美术史的研究上,和油画的创作上双管齐下,不断的开拓。所以这些努力,都为构件新中国的美术,做了重要的准备。

    当然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他的艺术兴趣也是广泛的,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普通老百姓的这种情怀,是十分真挚的。所以这次的展览,堪称秦先生的一个大型的展览,他许多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路过来,展现了非常鲜明的秦先生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形象。像我长期在北京,还有很多北京的美术界的朋友,都没有机会能看到这样一个展览。这次展览可以让我们得到三种收获。
第一,是重新看到了艺术史上的秦宣夫。
Fan issued the certification3.jpg

第二,是看到了秦宣夫先生,为中国美术毕生努力,毕生奉献的精神。

第三,还可以联系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进一步思考中国油画和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的意义,正是十分重要。

    当然比如说我是学艺术史,我们从邵大箴先生这一辈吸取的理念。而邵大箴先生经常对我们说,在我们的美术史研究中,秦先生是做出独特贡献,一会儿要邵先生讲话。而我们在学习艺术史的过程中,也都是得了秦先生的那些著述的,包括在辞海这样大型的里程碑,学术工具书的里面得到了营养。所以在我们美术理论界,秦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今天美术史学家他们在外地,陆陆续续都会前来,来纪念秦先生。所以我这里不能够全面评价,这位艺术前辈的贡献。但是深深感觉到,通过这个展览的作品,展览中的文献资料,我想能够让我们整个美术界,进一步纪念和缅怀秦先生。也更进一步从他的艺术和学术生涯中汲取力量。

    今天,我要特别告诉所有的观众朋友们,这个展览既是秦先生的艺术回顾展,也是他的艺术作品的捐赠展。我们都知道,中国美术馆担负着收藏、研究和推广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历史的重任。而许多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的收藏中,我们只能很遗憾的看到,秦先生艺术并不在收藏之类,是个空白。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就有这种愿望,能够使国家收藏到秦先生的作品。而这样一种心愿,许多年来,我们和秦先生的亲属们接触。越接触,越觉得他们全体亲属,也是今天的子女们,都是具有其自己父辈的精神继承下来的这种好的风范。而且全家的话,努力把自己本来应该所得的那些秦老师的作品捐赠出来。这次一共有23幅作品,能够捐于这个国家,这种极大的为我们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在这里,我要代表中国美术馆,也可以说代表我们国家艺术捐赠这个功程,向秦志燕女士, 秦志云女士,秦志宁女士和秦翊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提出,秦先生早年的代表作品油画《宫女》,本属秦志宁先生手上,这次他专门把它捐赠给国家。这就为我们整个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可以说有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见证。这里面我要特别对这个画,能够入藏国家美术的序列而感到高兴,也表示感谢!

    好,今天我们的展览可以说是很好的学术聚会,一会儿还要请其他老师来讲。我在这里再一次对全体亲属表示谢意!对这么多关心这个展览的艺术家的朋友们、老师们表示感谢!有由衷的祝愿,这个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IMG_0552.JPG

尊敬的各位朋友,尊敬的秦先生的亲属!我今天非常激动,看到秦宣夫先生的作品,秦先生是我,除了常老师之外,在美术界里,接触最早的,比较早的,从六十年代,见到秦宣夫先生。秦宣夫先生刚才做了很好的,很准确的介绍。秦宣夫先生是一位真人,是一位真艺术家,有真性情的一位艺术家。刚才范先生也说,他是对文、史、哲、艺,这几方面都很有研究的一位艺术家,比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欧洲文化有非常深刻理解的一位艺术家。而且他是拥抱中国现实,包括中国在最困难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或解放之后,他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非常的关注,而是用自己的画笔来描写,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描写中国的形象,歌颂中国的大自然,这是他的艺术在三十年代就得到人们的关注。像徐悲鸿先生、常书鸿先生、吴作人先生,对秦宣夫先生都非常尊重,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秦宣夫先生,刚才范说他对美术史论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一方面进行绘画实践,另一方面对美术史一直进行关注。我举一个小例子。在61年在新桥饭店,讨论世界欧洲美术史一个教科书,我们中央美院和其他院校老师们,编写教科书的时候,秦宣夫先生、董希文先生,还有全国有十几位专家来参加这个讨论。秦宣夫先生是发言最热烈,提出批评最尖锐,意见最中肯,谈的见解最科学的一位评审。后来我在翻译温克尔曼著作时,我跟秦宣夫先生联系,秦宣夫先生他在法国留学,英语也非常好,他说他自己手上有一本英文的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版本,我请他借给我。让我参考。我翻开英文版温克尔曼的这个著作,想不到秦宣夫先生有很多批语。在旁边看的自己写的这个批语。我觉得,艺术家一位画家,他对古代美术史,十八世纪温克尔曼的著作,英文版的他这样去研究,这么有兴趣。我觉得他治学的严谨,做事的认真,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也非常感谢他。

    他后来主编的辞海美术部分,是刚改革开放,刚打倒四人帮以后,他受辞书出版社之邀,他主编的。你到现在看,他严谨治学的精神,一种一丝不苟做事的那种态度,感觉到这本书,到现在还有参考价值。可是它是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秦宣夫先生的画大家看看,我一定认为,我们跟西方欧洲艺术油画比较,我们不能光比较色彩、造型、构图,不能光比较这个。而比较这种艺术是产生在中国土壤上的,他在中国土壤上生长的。有中国的气息,文化气息,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有中国民族的气派,这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们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画,包括我们一些老一辈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大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一直到五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是可以跟大师们对话的。

    这个题目“抱朴自然”,这是秦宣夫先生他的画,是他的艺术理想,他的作品,他一生设计自己的理想,也做出了杰出的成绩。秦宣夫先生一直工作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在改革开放之后也见过他。在美术家代表当中,当时七十多岁了。他作为江苏组的代表团,参加这个会议,而且非常热情。我觉得秦宣夫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学,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包括同学徐明华老师,从苏联回来以后,秦宣夫也看到了他,因为徐明华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非常优秀的,做事执着,艺术非常认真的一位艺术家。

    所以我对秦宣夫先生,到现在都抱着非常尊重的态度。我相信他的一席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包括《宫女》这幅画,这是他优秀作品的最好的归属,也谢谢他的亲属,谢谢大家!

              吴为山 中国雕塑院院长

Director+Wu+in+the+opening+ceremony.jpg

尊敬的各位女士、前辈,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秦宣夫先生的徒子徒孙。讲徒子因为是八十年代初,我进大学的时候,秦老是我们的系主任。讲徒孙因为他的很多的学生,都是我的恩师。所以秦老应当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对我一直的影响一是崇高,二是久远的。我当时进校的时候,我们教学基本上是按照苏式的教学,要素描画很长时间,油画色彩都是非常严格的确定。

    那么秦老他的一些画,我一开始还看不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感觉到秦老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这个真正的艺术,表现的是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是真,秦老这个人,我今天来了以后看了他的画。我来之前在回忆秦老,秦老这个人是非常可爱的一个老人。充满了童真,跟他讲话没有一点顾虑,他也非常直率,他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嘴上的胡须一开一合,像爱因斯坦的胡须非常的洋派。我的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存生先生,讲学的时候,经常给我讲一些中央大学时期的故事,经常讲南师的老的历史。他讲到秦老跟傅抱石先生,两个人说相声的时候,秦老激动的,能在地上打滚。所以我们都难以置信,这样一个大的美术理论家,一个学者,一个大艺术家,这样的一种童真。

    当然我也经常去秦老家里去拜访,在匡庐路上,就是宁海路。我经常到他家里去,亲属也非常的儒雅,就是大派的,一个贵族的,很儒雅有文气的一个老太太。所以他们俩个人,我特别喜欢去。我经常到他们家里去,去拜访他们。有一次台湾来一个文化人,他是理论派。去了以后,见了秦老以后非常激动。他跟他拥抱。他说这一个秦先生,他说秦先生非常像我的一个邻居,这个邻居是一个德国人,太可爱了。后来我去了美国以后,他专门把我带到旧金山的桥北,去看望老艺术家,那人90多岁,真是跟秦老长得非常像。

    所以我说人的长相非常奇怪,他不受民族的限制,是文化的影响。因为秦老他学贯中西,对西方文化的这种理解。特别他早年是清华大学学外语的,后来到西方去留学,他的西方文化的这种精髓,已经融汇在他的灵魂里面,也折射在他的长相里面。秦老有一次我跟他要塑像,我说秦老你这个形象太好了,我要给你塑像。他说我现在没有什么时间,坐在那里。我说拿照片就可以了。他说不行,要塑像要对着我塑,等我有时间了,我坐在那里,我好好给你塑。他说有一些资本家有钱人,他看不起艺术家。他叫人家塑像,就给一张照片就让人家去塑像。他说我们是艺术家,我们要互相尊重。所以秦老他就这样的一种品质,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一种感动,印象。

    但是也留下了一个遗憾,我没有对着他塑像。但是我可以用他的照片,透过我的记忆,来给他把我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塑出来,一定要给秦老塑一个像。

    当然秦老他本身,已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当中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他是研究美术史的,他今天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有藏,我想这已经整合了中国的现代的美术史。同时刚才邵先生讲的,中国的这些大艺术家,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东西方融汇,对话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大家,我想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绝对可以跟西方的大师来对话。所以秦老他是研究世界的艺术代表,研究西洋的艺术代表。他的艺术也是世界的,他的艺术也载进了世界美术史,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我是特别感动,另外对于范迪安馆长我是非常的敬佩。他是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这个位置上,做了大量的,特别是收藏上面。当然在许多方面,那么这一次收藏秦老我是很感动。他的视野定位,他的视野是很开阔也很深远,他的眼光对焦在秦老,把秦老好的作品,能收入在中国美术馆。同时,秦老的家属和友人、社会各界能支持这件事情,慷慨奉献。我作为一个美术研究所的所长,作为秦老的学生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光,特别欣慰。谢谢大家!

Hu from NSD at the opening.jpg

         胡中节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尊重的常莎娜女士,尊敬的范馆长,尊敬的吴院长,尊敬的尚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中午好!今天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秦宣夫先生的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幕。这不仅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幸事,同时更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幸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秦宣夫先生的展览,表示真诚的祝贺!同时我也知道,此次展览既是秦先生的佳作展、艺术展,同时又是他的捐赠展。我们对秦宣夫的捐赠,也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祝贺!

    众所周知,经历了110年沧桑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可以上述到1902年的清代的名家张之洞,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今天他已经发展成为,有两个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他的发展历程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徐悲鸿先生,当年执掌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十八年的那些岁月。追忆当年徐悲鸿先生,以徐悲鸿先生为首的一大批杰出精英,成就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祥地,开创了现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先河。也正是因为徐悲鸿先生、傅抱石先生、陈之佛、吕斯百先生、秦宣夫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培养早就了许许多多的,杰出的艺术大家。也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群星璀璨的壮丽图景。秦宣夫先生,正是那片耀眼星空中的灿烂的一颗。

    我有理由相信,今天我们再次举办秦宣夫先生的艺术展,就是为了大家缅怀,前辈大家的艺术创作的丰功伟绩。彰显前辈大家的艺术风范,追忆前辈大家的高风亮节。以展览这样一个特殊形式,向大师前辈致敬!同时,也更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秉承徐悲鸿先生倡导的艺术主张,与美术教育理想。弘扬秦宣夫先生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的艺术创作终止。尊师重教、星火相系,在新时代誓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推上新的高峰,再创辉煌的决心和努力!谢谢!

    在此我要感谢秦宣夫先生的亲友们,亲人们,对此次展览的支持和理解。我要特别感谢馆长,感谢中国美术馆,为此次展览付出的一切的努力。谢谢!

    在今天这里特殊的时刻,我不得不提起我尊敬的四位女性,他们就是秦宣夫的四位爱女,她们是秦志燕老师、秦志云老师、秦志宁老师,还有今天不能到场的秦志钰老师。我清楚的记得,是她们在父亲去世之后,义无反顾的,将父亲留下的全部积蓄,变成了秦宣夫艺术基金。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姐妹四人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不懈努力,再次我向她们鞠躬。谢谢! 还是他们,亲手将父亲对莘莘学子的关怀和资助,对辛勤园丁的专注和鼓励。以奖学金的方式,传递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每一个获奖者的手中,温暖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经历每一次颁奖仪式,对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次又一次的领略了,秦宣夫先生心尽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品格。在四位姐妹的身上,所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深深的感受到秦宣夫先生,这位大艺术家崇高的师德和无疆的大爱。我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全体老师学生都和我一样感同身受。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5位在职员工,1100位本科学生,506位博士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向秦志燕、秦志云、秦志宁女士,表示我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最后衷心祝愿,秦宣夫艺术展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世顺意,谢谢!

秦志燕 秦宣夫长女

Zhiyan speaking 2.jpg

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各位领导和嘉宾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秦宣夫艺术展,我们心中十分感谢和激动。父亲去世15年以来,在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在我们家属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下,淹没在他身上的尘土,渐渐的被擦洗干净,显露出他真实的光彩。今天中国美术馆,将他的作品收藏入馆,作为永久的藏品。表明了,对他绘画成就的肯定和认同。也圆了他老人家生前的真切愿望,他在天之灵,一定十分欣慰和安心的。我们家属也倍感荣幸和高兴,心中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能为这些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的永世留存,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也要感谢中国美术馆,在范馆长带领下,以收藏部等官内有关部门的员工同志一起,怀着对前辈的崇敬之心,精心策划,辛劳工作,认真的完成了这个国家项目,终于修成正果,取得成功。我们也相信,今后你们一定会精心呵护这些作品,让它们能够经常与观众见面,发挥这些作品的更大的作用。

    我们还要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多年来你们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你们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秦老的艺术生涯,做了大量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使公众对秦老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谢谢!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以及中央美院和江苏省美术馆,以及多位藏家,对本次活动的帮助和支持。没有各位的相助,活动也不会如此的出色。最后再次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

 

《抱扑自然-秦宣夫艺术展》开幕式实况

(二) 秦宣夫艺术展捐赠画目录及介绍  

一、油画

《 宫女 》  

1934年  布 65 x 100 

参展记录

入选1934年法国独立沙龙

             入选1945年第一次个展

入选1996年第五次个展

入选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入选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画册

            入选 2006年《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            

   出版宣传                  

2006年10月14日《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刊发                                  

        2006年第四期《美术博览》杂志刊发

2006年10月《秦宣夫研究》吉春阳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及《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宣传册页》   

 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重点推介

 2007年8月《抱住人生,楼定自然——画家秦宣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封底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家评论

 邵大箴、陶咏白文章推介

邵大箴《抱住人生,栖定自然——秦宣夫的艺术》摘录:

《宫女》构图大胆独特,造型稳健扎实。说明秦先生在学习期间是从古典绘画大师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中吸取营养的。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懂得印象派绘画中的古典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艺术创作当中,而扬弃了印象派中专注于外光色彩的追求;虽然他也注重吸取他们的色彩成果。

陶咏白

他的画,不取堆积的厚重,或繁复的装饰,但决不放弃油画对光和色的追求。他完全是一种研究,他用研究者的立场广泛的画这些画,而且他一直用中国的艺术思维、艺术哲学来画,所以他用笔特别流畅,画面很温润、和谐,透着优雅、清爽的东方气质。并又都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如他在写实绘画的块面造型中追术书写的意味,又不经意地揉进线的语言,如:《王合内像》《母教》《宫女》,不是那种明显的外轮廓线,只是在人物动作的边缘部位用线条作一些辅助的处理,线条与块面达到天衣无缝的组合。

 

中国美术馆近期收藏介绍

(点击去网页)

作品简介: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留法画家,秦宣夫先生不仅在油画艺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教育家。秦宣夫于1930年赴法,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在卢浮学校和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攻读西方美术史。后考入吕西安·西蒙工作室专攻油画。《宫女》是1934年秦宣夫在即将毕业之年创作完成的,入选当年的独立沙龙,获得好评。此画作构图大胆独特,造型稳健扎实,笔触细腻质朴,既有古典绘画创作中的灵动高贵,亦有印象派画风中优雅简约,又有中国宋元时期艺术的清淡雅致。画家将这些不同的绘画语言特征以及不同文化表征的物象集合于同一画面中,也体现出30年代他在探索中西绘画的异同以及中国绘画的发展问题上的艺术创作实践。2013年,秦宣夫女儿秦志燕、秦志云、秦志宁、秦志钰之子秦翊及他们的家人在历经数载的珍藏后将包括《宫女》、《战时校园》和《鱼》在内的秦宣夫23幅代表性作品捐赠给国家,他们的大义之举承载着对秦老无尽的爱,彰显了艺术何为的真谛。

 

《鱼 (白鱼)》:  1945年      350×460     布  

鱼4811-13.jpg

  入选1945年第一次个展

            入选1993年第二次个展

                    入选1996年第五次个

入选2006年《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

                    入选1990年版《秦宣夫画集》

                    入选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作品简介:

这是画家早期为数不多的油画静物创作,《鱼》描绘精致、笔触灵活,特别是鱼鳞的质感、光色表现得十分生动、鲜活。这幅画也是画家的致爱。早期画家家中生活拮据,有人要买这幅画,而且出价不低,然而画家一口拒绝,称这幅画为非卖品。

艺术家们对这幅画的评论:

“秦先生的画我就见过两张,一张是两条鱼。后来1947年在北平艺专,我也买了两条鱼,也画,我心里想的就是秦先生那两条鱼,确实觉得他画的好。但我画的与他相隔千里。”—韦其美,中央美术学院

 

 

《战 时 校 园》    1944年    31.5 x 47

入选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入选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

《 鼓楼远眺 》      1948年     

入选 2006年《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展出及《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宣传画册》

2006年第四期《美术博览》杂志刊发

                         入选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入选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

《 铸模 》    1958年    39 x 41.5

   

2006年入选《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展出

入选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重点推介

陶咏白文章推介

附:陶咏白文章:

写意是他作品最大的特色。他不死抠细磨去表现某一对象,而是洒脱飘逸地运笔,追求轻松灵动的笔意,具有东方文人画的气韵……画一些大场面、众多人物的主题画,也不以刻画具体人物神态为着眼点,却只重在描述整体场景的气氛和情绪,如1944年的《闹元霄》。强光的运用,突出龙灯下欢乐的人们,其它全在阴影中虚化了。1965年的《庆祝国庆》,如此壮阔的场面,他却举重若轻地驾驭着全景画所呈现的热烈气氛,或者于用中国式写意手法,追求责到笔不到的韵味。1958年的《铸模》,1962年的《电焊工》,都运用光突出了画中的“心脏”部分。使我纳闷的是,在五六十年代标举“油画民族化”的热浪中,风行着单线平图式的油画,或油画国画化时,先生都始终不渝地经营着自己油画写意的“自留地”,守看这份“孤独”,默默地探索着将外来绘画品种如何植入中国文化的基因以适合中国人的味口。

附二:《铸模》是秦宣夫先生遗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主题画”、“创作画”。

其他的巨幅主题画如《新中国的光辉远景》、《二、七大罢工——卧轨斗争》、《京汉铁路大罢工委员会成立》、《太平军大败僧格林沁》、《空军史话》等等均已散失。该画融合了西方印象派等艺术技巧生动地表现画面的光与色,塑造了产业工人的精神面貌。



《葛 岭 拉 网》    1963年    布  55 x 76

入选 1963年第二次个展(油画)

入选 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入选 2006年《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展及《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宣传册页》

入选 2007年《中国油画全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6年10月14日《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刊发

2006年第四期《美术博览》杂志刊发

2006年10月《秦宣夫研究》之《秦宣夫作品选录》吉春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

       重点推介 莫克展文章《自由而抒情》:

风景画是秦先生创作的重要部份。他的与众不同处在于,是有一种中国气派,他不露痕迹地把中国传统绘画的诗情画意很好地融入了西洋技法的表达之中。如《葛岭拉网》(196页)和《春雨》(107页),就是绝好的代表作。画家以柔和细腻的笔调,将西洋画技法与中国画大写意天衣无缝地结合一起,描绘出一个清新温婉、抒情柔美的江南世界,使人看见一首首有声、有色、有光、有味的春到江南图。应该说,秦先生的这批风景画,已把握了印象派的真缔并有新的创造。




《三潭印月(1)》   1963年    55 x 76

入选 1963年第二次个展

      入选 1985年第三次个展(署名《三潭印月》

入选 2006年《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展出及《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宣传册页》

入选2006年版《秦宣夫画集》

2007年《艺术》杂志12期刊发

入选2006年《秦宣夫的艺术》专题片(DVD)

莫艾著文推介

附:莫艾文章《诗意的风景》

      六十年代也是秦宣夫艺术的成熟时期,在经历过二十余年的风景画创作实践后,他的作品用色和笔法都更加老到、洗练、大胆,更加具有概括力。其技法特点为:敢于用纯色、增加色彩的表现力,并将纯色与灰色和谐作用;笔法、笔触洗练概括、清灵跃动,某些作品还运用了勾勒、侧笔横扫、点掇这样的具备传统写意笔法特点的笔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意味。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有许多。突出者如《三潭印月》、《春雨》、《夕照西湖》等等。

1963年所作的《三潭印月》[1]是一幅佳作。画面表现阴天下西湖的美,前景和中景为微微荡漾的湖水,画面上方是远处的堤岸与白塔。湖水是在透明的灰色基调中带着淡淡的粉红色,近景波浪的亮部用粉色、玫瑰色和天蓝色,暗部用兰紫色、群青、墨绿来表现。远山和船的笔法简练概括,很敢用绿,都是原色:墨绿、翠绿等等,但在灰紫色的山的衬托下非常和谐,既跃动又统一。从画面整体的色调分布来看,天空和湖面亮部为粉色,远山和波浪暗部为青紫色,创造出独特的色调对比,既非常准确地表达出西湖天气阴霾、时有薄雾的迷蒙阴沉感,又体现出在天水相映、光线的交互作用下西湖湖面阴沉而又明亮的感觉。同年所作的《葛岭拉网》[2]描写传统江南水乡景致。山、湖水、天在雾气中融为一体,沉醉含蓄,前景的嫩柳笔触恣肆涤荡,色彩温柔,新鲜嫩绿得令人垂涎。画中嫩绿和灰蒙蒙的雾气的对比,衬托出浓郁的江南气息。

   秦宣夫家属捐赠中国美术馆绘画作品目录

2013年4月20日          

画名                                      年代         尺寸              种类

1           宫女                                      1934        65×100           油画

2           战时校园                               1944        31.5× 47        油画

3           鱼                                         1944        35× 44           油画

4           鼓楼远眺                              1948        54× 79           油画

5           铸模                                      1958        39× 41.5         油画

6           三潭印月                               1963        55× 76           油画

7           葛岭拉网                               1963        55×76            油画

8           房屋                                       1946        38×29.5         速写

9           四清速写巡回展览(四件)     1964        27×39.5          速写

10         伏尔泰                                   1924        47.5× 62         素描

11         雕塑                                       1930        63×48            素描

12         朱自清像                               1940        19.5×15         素描

13         僧格林沁倒地                        1950        42× 29. 5       素描

14         兰考农民刘中行                   1962        59×39            素描

15         自画像                                  1963        54× 39. 5        水粉

16         浪尖                                       1980        24× 26           水粉

17         雪松                                       1985        59.5×49.5      水粉

18         孙权像                                   1989        70*34.5          水粉

19         川江码头苦力                       1943        30× 39           水彩

20         《说家史》及其画稿           1970        22× 26           水彩

21         高田山色                               1984        39× 55           水彩

22         南京难民                               1946        25× 32           粉画

23         牛魔王大战孙悟空               1985     28.5× 43        独幅水印

24         五老峰(一)                        1986    39.5× 27.5     独幅水印